开花及其调控《Flowering and its Manipulation》
简评
现在已知的开花植物有30万种,占据了地表生态系统的统治地位。高等植物的花器官不仅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还决定着果实和种子这些人类最重要食物来源的发生和发育。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大量应用于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和拟兰芥(Arabidopsis thaliana),人们对花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扩展。
全书分为11章。第1章讲述花器官的起源和进化,推测大小孢子叶形成中的关键事件,建立了花器官进化的模型。第2章讲述模式植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中获得的花芽发生和花模式形成相关知识。花发育过程中的遗传调控在第3章讲述,着重介绍了花器官形成中的几个关键调控事件。第4章介绍了决定各种花器官大小和形状的相关基因。第5章讲述花序的结构,利用比较遗传学揭示了花序构造的进化。第6章讲述花的性别,对产生单性花的遗传推动因素做了探讨。第7章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最新进展做了介绍。第8章介绍花期及其对植物生长和生殖活动的影响。第9,10章描述花器官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它们决定花的颜色和香味。最后1章讲述花的凋谢,着重在相关基因和激素的调控。
|
染色体在植物进化中的作用《The Role of Chromosomal Change in Plant Evolution》
简评
在植物染色体研究领域,近30年来积累了非常多的文献和资料。本书作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
全书分为9章。第1章讲述植物各物种基因组大小的不均一性。这主要是由于植物基因组内存在大量重复序列,但其产生机理和环境因素仍有待研究。第2章讲述插入和易位为主的染色体重排,并探讨了这些变异令人惊异的普遍性和高频发生的机制。第3章着重于核型本身的变化,即使遗传物质含量不发生变化,染色体断裂和易位导致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变化也能产生新变种。第4章讨论核型变化对基因流动的阻碍。在减数分裂中异源置换单元的分离往往会导致不育,第5章讲述的是对这种分离的修复机制。第6章介绍了多倍化的两种类型:同源多倍化和异源多倍化,并探讨的多倍化对植物进化的积极作用。第7章讨论多倍化对植物表型的影响,包括细胞变大,分裂减缓及对次生代谢,繁殖行为的影响。第8章讨论多倍化在染色体和基因水平上的影响,包括多价体不育,群体遗传学模式变化等内容。最后1章讲述多倍体化与植物进化。
|
植物细胞培养实验指南《Plant Cell Culture Protocols》
简评
本书属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系列丛书,编写目的是指导实验者逐步掌握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中的最基础和最常用的实验技术。
全书共30章6大部分,第1部分包括1-2章,回顾了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第2部分是基础技术的介绍,包括3-10章,分别是:病原体和生物源污染控制;生长测量;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的诱导,维持和鉴定;体外培养的细胞活性测量;胚胎细胞悬液的储存;云杉属悬液的体细胞胚诱导;木薯的间接体细胞胚诱导;咖啡豆的直接体细胞胚诱导。第3部分是植物体外繁殖,包括11-16章,分别是微繁殖中的间歇式浸没生物反应器;具有光合自养能力的椰树苗体外培养;植物生物统计学;龙舌兰属的微繁殖技术;濒危植物的微繁殖;软木的克隆微繁殖。第4部分是植物原生质体技术,包括17-21章,分别是从西番莲属植物和紫锥菊中分离培养再生原生质体;十字花科胞质杂合体的获得;保卫细胞的原生质体培养;樱草属种间杂种的获得。第5部分是基因组操作,包括22-26章,分别是农杆菌介导的矮牵牛叶盘细胞转化;小麦的基因枪轰击转化;叶绿体转化;铝抗性的生化机制;农杆菌介导的双元载体玉米转化。第6部分是植物细胞代谢产物的积累,包括27-30章,分别是辣椒细胞悬液的辣椒素积累;核糖体钝化蛋白的分离与纯化;长春花茎尖培养获得单萜吲哚生物碱;罂粟培养中的生物碱合成。
文末的附录一篇详细列出了常用植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配方,一篇列出了100多个植物细胞培养相关网址。
|
植物蛋白质组学《Plant Proteomics》
简评
蛋白质组是指在一个细胞,细胞器,组织或生物个体中所有表达蛋白质的总和。蛋白质组学的目标是鉴定和分析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蛋白质,包括它们的表达特征,细胞定位,活性与调控,翻译后修饰,分子间相互作用,3D结构等。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有其特有的限制:一是植物细胞坚韧的细胞壁,二是高度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本书指出了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一:植物未知蛋白,拟兰芥完成注释的基因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基因是不知道其功能的。二:植物特有蛋白,那些仅存于植物中的蛋白对研究植物的起源进化和植物生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全书分为9章。第1章为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综述。第2章介绍质谱技术尤其是其在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中的应用。第3章分析和讨论植物蛋白复合体和蛋白间相互作用。第四章介绍二硫键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第五章讲述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经济作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尤其是应用水稻基因组的比较分析介绍在第六章中展开。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第七章中以植物种子形成和萌发为例进行介绍。第八章讲述的是植物蛋白质组学中较独特和困难的部分:细胞壁和分泌蛋白质组学。植物线粒体是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的可溶蛋白,膜蛋白,翻译后修饰蛋白的表达和功能研究应用了大量生物学技术,这部分内容在第九章讲述。
|
植物次生代谢《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简评
植物次生代谢多年以来都是化学研究中的高产领域,对分析化学,合成化学等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书的编写目的是为化学家,生化学家和植物学家提供更广阔的交叉科学视野,以期构建一个更健康,更绿色的人类社会。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了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主要类型,生物合成的发生部位和代谢流程,代谢物对人类健康的价值以及利用遗传工程等方法调节代谢物的生产。全书分为8章。第1章介绍酚,多酚和单宁的组成和生物合成。第2章介绍硫代葡萄糖苷和异硫氰酸盐等的生物合成和水解和营养价值。第3章介绍萜烯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和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第4章介绍尼古丁,吗啡等植物碱类物质和毒品上瘾的生物学机制。第5章介绍聚乙炔和补骨脂素及食品安全问题。第6章介绍人类内生的肠道菌群,对他们对消化系统的价值和风险进行了评估。第7章介绍各类谷物,香料,水果,坚果,藻类和草药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第8章是类黄酮,胡萝卜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