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学简介
INTRODUCTION TO
ENZYMOLOGY
编 者 Wondatir Nigatu Aragaw
出 版 社: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索 书 号:Q55/N684/2010/Y
藏书地点:武大外教中心
酶,是生物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在温和的条件下,酶能够高效率地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内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等新陈代谢活动。细胞新陈代谢所涉及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故又被称为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酶的参与,新陈代谢只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进行,生命活动就根本无法维持。生物体由细胞构成,每个细胞由于酶的存在才表现出种种生命活动,体内的新陈代谢才能进行。酶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催化剂,只有酶存在,人体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化反应。人体内酶越多,越完整,其生命就越健康。当人体内没有了活性酶,生命也就结束。人类的疾病,大多数均与酶缺乏或合成障碍有关。例如食物必须在酶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才能透过肠壁,被组织吸收和利用。在胃里有胃蛋白酶,在肠里有胰脏分泌的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又如食物的氧化是动物能量的来源,其氧化过程也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哺乳动物的细胞含有几千种酶,或是溶解于细胞质中,或是与各种膜结构结合在一起,或是位于细胞器的特定位置上,这些酶统称胞内酶;另外,还有一些在细胞内合成后再分泌至细胞外的酶──胞外酶。
酶最先是在1783年有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发现的。当时斯帕兰扎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去。过一段时间他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故而,他推断鹰的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但是他不清楚具体是什么东西。到了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钠(J.B.Sumner,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和奥特曼(S.Altman)发现了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本书用十三章内容对蛋白质酶类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介绍。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蛋白质的结构和构成蛋白质的各种类型的氨基酸的特征。第二章则深入介绍了蛋白质类酶。酶的命名和分类则是第三章的内容。第四章介绍了辅因子和辅酶。第五章介绍了酶的活性位点、钥匙假说、诱导适中理论。酶活力单位、酶转换数等酶学相关参数则是第六章的主要内容。第七章从pH、温度、浓度的角度介绍了反应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八章呈现给读者的是酶的催化系数、动力学参数、Michaelis-Menton公式推导、线状weaver-Burke点图等内容。第九章介绍了可逆和不可逆的酶活性抑制机制。第十章则通过酶活性的调控、变构酶、协同、共价调节酶、磷酸化和蛋白酶解、多酶复合物等内容介绍酶的作用机制。第十一章对酶活性机制、共价催化、常规的酸碱催化机制、反馈抑制、酶的正向刺激进行系统介绍。第十二章呈现给读者的是酶的工业和临床学应用。作为本书的总结,第十三章列举了酶及其催化活性抽象出来的模型,以及这些模型的优缺点。
本书系统介绍了酶学的背景知识、具体应用范围、理论模型等内容,图文结合,详细而又具体地阐述了酶的结构特点和活性作用机制,不仅适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人员学习和借鉴,相信对其他相关领域的读者也是大有裨益的。
本书目录:
第一章:蛋白质和氨基酸
第二章:蛋白质类酶
第三章:酶类的命名和分类
第四章:辅因子和辅酶
第五章:酶的活性位点,钥匙假说,诱导适中理论
第六章:酶活力单位和酶转换数
第七章:pH、温度、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八章:酶的催化系数、动力学参数、Michaelis-Menton公式推导、线状weaver-Burke点图
第九章:酶活性抑制:可逆或者不可逆
第十章:酶活性的调控、变构酶、协同、共价调节酶、磷酸化和蛋白酶解、多酶复合物
第十一章:酶活性机制、共价催化、常规的酸碱催化机制、反馈抑制、酶的正向刺激
第十二章:酶的工业和临床学应用
第十三章:模型问题
(王书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