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物膜:

组学生物、抗菌药物和临床意义

——Microbial Biofilms: Omics Biology, Antimicrobial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者:Chaminda Jayampath Seneviratne

    版:CRC Press

号:Q73/M626a/2017/Y

I S B N  9781498722193

藏书地点:武大外教中心

生物膜(Biofilms)也称为生物被膜,是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细菌对抗生素和宿主免疫防御机制的抗性很强。生物膜中存在各种主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DNARNA、肽聚糖、脂和磷脂等物质。生物膜多细胞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细菌起始粘附、生物膜发展和成熟扩散等阶段。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某些环境中常见细菌所致的一些慢性和顽固性疾病的深入了解,发现生物被膜是导致这些细菌性疾病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以生物被膜形式存在的细菌不同于浮游细菌,它们对抗生素等杀菌剂、恶劣环境及宿主免疫防御机制有很强的抗性,生物被膜内的细菌在生理、代谢、对底物的降解或利用和对环境的抵抗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性质。

《微生物生物膜:组学生物学,抗菌药物和临床意义》是微生物生物膜及其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综合调查,其中的内容由世界著名的分子微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传染病专家提供。本书旨在为学生提供指导,并为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行业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本书中最优价值的是关于微生物生物膜的探索性组学的现成信息。这些章节致力于元组学微生物生物膜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旨在对微生物生物膜领域这些前沿技术的现有知识、实例和应用提供一个简单、全面的视角。本章最后还简要讨论了可应用于生物膜硏究的下一代和未来主义经济学方法。

本书以微生物生物膜及其临床意义的两章导论开始,随后扩展到口腔生物膜的主题,以及它们的组成和多样性,使用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生物膜中观察到的耐药机制和它们的特征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本书的章节涵盖了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组,以及以清晰和最新方式组织的最新组学技术。本书的重点之一是关于“微生物生物膜组成”的综合信息。致力于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章节旨在提供对当前知识的简单而全面的评论,这些技术在微生物生物膜领域的应用。除了关于微生物生物膜及其临床意义的介绍性章节之外,随后的章节还深入研究口腔生物膜,其组成和宏基因组多样性。此后,回顾了微生物生物膜中的抗药性机制,以及该抗性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该书包括对粘膜表面的持久细胞和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全面讨论。最后,本书最后总结了生物膜的新型治疗方法,如合生元和生物基因。和宏基因组多样性。概述了生物膜的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前沿技术,为读者理解这些方法在未来研究中的价值提供了依据。深入了解微生物生物膜的耐药情况,以及对微生物生物膜中耐药人群“持久性”的探讨。最后,介绍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治疗方法,包括益生菌、益生菌和合生菌,以了解未来生物膜治疗的方向,有助于揭示与生物膜感染相关的临床问题。

书本内容非常丰富,提供的思路和想法也值得一读。除此之外,本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微生物生物膜:组学生物学,抗菌药物和临床意义》,语言描述简洁,书本内容由分子微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传染病专家提供的,所以十分具有权威性。同时,由于关于生物学的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很多内容可能仅限于编书的当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补充,因此,本书内容具有时效性。

2、层次鲜明,脉络清晰。《微生物生物膜:组学生物学,抗菌药物和临床意义》分成10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独立的知识点,将书本的内容非常清晰的编排出来,具有鲜明的层次和清晰的脉络。

3、图文并茂,便于理解。书本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因此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使整本书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

4、编排紧凑。该书在每一章开头都以提要和简介引入本章要讲的主要内容作为这一章的提纲挈领,并在章节末尾处对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出了关键词的解释,帮助读者对书中内容和概念进行归纳梳理,并自主进行扩展阅读。

总的来说,《微生物生物膜:组学生物学,抗菌药物和临床意义》内容详实、语言生动,图文并茂,趣味性强。能为学生提供指导,并为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行业专业人士提供参考。是学生和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科学指南

 

 

目录

前言

序言

1章 微生物生物膜:它们的发展,性质和临床意义简介

2章 真菌和细菌生物膜的临床意义

3章 口腔生物膜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意义

4章 人类口腔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多样性

5章 念珠生物膜:性质,抗真菌药物抗性和新型治疗选择

6章 蛋白质组学方法揭示微生物生物膜的耐药机制

7章 微生物生物膜代谢组学:现状和未来方向

8章生物膜持久性:形成,分子机制和治疗策略

9章粘膜表面的宿主—生物膜相互作用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10章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融合,和口服生物膜相关的疾病

索引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