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ate Behavioral Ecology
作者:Karen B. Strier
出版:ROUTLEDGE
索书号:Q981/S917(6)/2021/Y
ISBN: 978-0-367-22286-4
藏书地点:武大外教中心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灵长类行为领域的介绍生态学及其在灵长类动物保护中的应用。它整合了进化和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来研究行为,并涵盖了不同灵长类动物的实际行为。这些例子来自“经典”灵长类领域的研究,以及最近对灵长类不同物种的研究,以说明我们现在知道存在的巨大行为差异,以及我们未来研究将填补的知识空白。这本书重点强调了理论、观察和保护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
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个目,共14科约51属560余种。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分为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原猴亚目颜面似狐;无颊囊和臀胼胝;前肢短于后肢,拇指与大趾发达,能与其他指(趾)相对;尾不能卷曲或缺如。猿猴亚目颜面似人;大都具颊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长于后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长、有的能卷曲,有的无尾。按区域分布或鼻孔构造。大多为杂食性,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数可多到3仔。幼体生长较慢。高等种类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经,雄性能在任何时间交配。 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灵长类动物有:原始猴类、嬉猴科、大狐猴科、指猴科、懒猴科、婴猴科、鼠狐猴科、进步的猴类、猿类、人、白颊长臂猿、眼镜猴科、卷尾猴科、青猴科、僧面猴科、蜘蛛猴科、猴科、长臂猿科、猩猩科、人科。
毫无疑问,读者对灵长类动物的进化过程会有不同程度的熟悉,进化过程背后的遗传学,以及基本的行为生态学。对一些人具有较强基础知识的人来说,前几章所涵盖的背景材料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回顾,但相关性对这些地区的保护值得加强。接下来的章节是有组织的。围绕该领域的一些主要研究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多数以对theo的概述开始理论方法,然后检查支持或挑战的比较证据基于进化论的预测。
正如人们所期望的,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新的发现不断地改进着方法我们思考灵长类动物以及这些感知所依据的理论观点的基础。然而,人类活动对灵长类种群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它们和它们的栖息地。尽管这些变化使灵长类动物面临更大的风险,但它们确实如此也激发了人们对非凡的行为灵活性的广泛兴趣和认识许多灵长类动物都有。一方面,这种结合关注了图像条件,以及灵长类动物对这些可变条件的反应等生态变化,另一方面,已经转移了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的一些焦点进化适应本身,更多的是考虑行为灵活性作为灵长类动物进化遗产的一部分。
书中有一些亮点部分值得关注:(1)综合方法和技术进步,包括遥感工具以及它们对灵长类动物行为、种群和栖息地的非侵入性研究的意义。(2)从理论和分析方法,包括扩展的新见解的综合进化综合,社会网络分析,雌性优势多模态信号的重新考虑,和民族灵长类学。(3)扩大了灵长类动物行为、饮食、微生物组和人类健康的覆盖范围。(4)全面更新的分类学分类,包括新的表和最新的附录;以及将进化史和保护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包括人类世.(5)关注贯穿始终的当代保护问题,包括疾病、气候变化、森林走廊和生态旅游。(6)无人机上的新问题,灵长类动物学术语,位置行为和行为体温调节,以及人畜共患疾病。(7)配套的网站,章节摘要,抽卡,学习和讨论的问题,链接到资源,推荐阅读,和教育视频。
书中亮点突出,主要介绍了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及各种生存策略。在灵长目中最早出现的是一些发现于欧洲和北美的近猴类化石。多发现于古新世地层。自始新世开始狐猴类出现,早期的都归入已绝灭的兔猴科,它们的分布范围广,亚洲、北美、欧洲均曾发现,但是在非洲没有发现化石证据。到渐新世,已经出现了猿和猴,并且朝不同的方向进化。据新华社巴黎2009年7月8日电,法国国家科研中心8日发表公报说,该机构与其他国家研究人员合作研究推测,在缅甸发现的类人猿化石可能说明这一物种起源于亚洲,而不是人们此前认为的非洲。此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类人猿起源于非洲大陆,不过随着类人猿化石在缅甸的发现,上述理论受到质疑。公报说,早在20年前,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古生物学家洛朗·马里沃就与多国考古学家合作,在中国、泰国、巴基斯坦和缅甸进行挖掘。2005年和2008年,他们在缅甸挖掘出土了多件近4000万年前的灵长目动物化石,其中一块下颌骨牙齿十分尖利,同时磨损也非常严重,说明这种动物习惯用牙咬开坚硬的果壳,吸取其中营养,而这种饮食习惯只在类人猿身上发现过,如南美洲的僧面猴。2010年科学家在在利比亚发现的新类人猿化石显示,人类的“摇篮”可能在亚洲。以前有很多科学家相信,人类来自于非洲。然而新研究认为,人类的直系祖先可能在其他地方(最有可能是亚洲)发展壮大之后,才前往非洲,并统治了非洲大陆。科学家在利比亚撒哈拉沙漠发现了早期灵长类动物4个物种的化石,这些物种可能生活在3900万年前,但它们与同期或者更早在非洲生活的物种都不相同,这表明它们是在其他地方进化后才到达非洲的。其中的3个物种来自于灵长类家族中不同的分支,说明它们拥有同一个祖先,并且经过了很长时间才进化而成。在这段时期,也就是始新世时期,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已知的类人猿在非洲生存。
超过300个新的参考文献提供了权威的来源和额外的例子。然而,作者还保留了对特定主题的原始研究的大部分引用来支持看看他们在这个领域的历史背景和时间深度。在我们的数字时代,它更多对于这个领域的新手来说学习一些经典的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建立了这个领域并继续塑造它,但那往往是作为书或书出版的章节,因此可能无法在线访问。
本书共包括12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基础知识和理论,结构分明,脉络清晰,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够从本书中受益匪浅。作者希望通过分享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激励新一代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去研究和保护它们。因此,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充实完整,非常推荐相关专业及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目录:
数据一览表
表格一览表
前言
1灵长类动物研究概论
2特征、趋势和分类
3 从古至今的灵长类动物
4进化与社会行为
5进化与性
6食物和觅食
7雌性策略
8雄性策略
9生命中的发育阶段
10交流与认知
11社区生态
12保护
附录
参考书目
术语表
名称索引
主题索引
兰天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